宋朝開始以後,朱熹提出了「存天理滅人慾」、「婦道從一而終,豈以存亡改節」和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」,中國傳統社會從此開始了對女性漫長的性禁錮、性歧視和性壓迫。女子離婚、寡婦再婚均成為不道德的行為。社會氛圍要求女子在丈夫(包括未婚夫)去世之後,必須守節到死,不得再嫁。至明代,中上層社會以娶再婚女性為恥。清朝官方文獻《古今圖書集成》統計:「節婦」及「烈女」在唐朝只有51人,於宋代增至267人,至明朝有36,000人,而到了清朝,僅安徽省休寧縣就有2,200多人。中國曆朝歷代的貞節牌坊就是性禁錮、性歧視和性壓迫的體現。
性禁錮、性歧視和性壓迫的另一個體現就是纏足,從五代後期到清末,由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廢除。纏足始於南唐後主的宮妓窅娘,宋朝深入民間,明朝清朝全國普及。纏足的目的是使得女子不能夠出不了遠門,難以偷情和逃婚;滿足男性感觀需求和性需求,史書稱「三寸金蓮」、「晝間欣賞,夜間把玩」。漢朝劉向《列女傳》、班昭《女誡》,明朝徐皇后《內訓》、解縉《古今列女傳》、清朝呂坤《閨範》及溫氏《母訓》都是鉗制和戕害女子的性思想和性教育的文學作品。
清兵入關後,清朝政府依如明代,推崇女性守貞,除沿用歷代政府的貞節旌表政策外。至雍正時,政府更以財政供養八旗寡婦,鼓勵她們守節。1911年,武昌起義後,清朝滅亡。隨著這一政治巨變而來的現代化思潮,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。社會思想開始追求人人平等,不再片面要示女性守貞。中上層社會亦開始接受女性離婚、再婚。
進入21世紀後,一方面,中國社會的性觀念較之前更為開放。另一方面,要求女性守貞的思想仍舊存在。譬如上海人大代表柏萬青鼓吹女性婚前守貞。2013年,黑龍江發的胡伊萱案,即是已婚女性為滿足丈夫的處女情結導致的殺人案件。而在社會層面,通常以「傳統文化」的名義包裝對女性壓迫,謂之「女德」,更有獲大學支持者。
古人對於男性的性禁錮、性歧視和性壓迫則主要是官方尤其是皇宮的宦官文化。正史記載是從秦朝開始,一直綿延到清末,由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廢除。為了鎮守和管制後宮,皇帝不得不選擇男性來管理,宦官來源一般是家境貧寒的家庭,為了防止男性和後宮妃嬪偷情,於是將男子閹割,讓其無法性交。北京現在建有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。日本學者桑原鷺藏指出中國有宦官是因為:「中國人是嫉妒心極強的國民。為避免男女嫌疑、慰藉嫉妒心,使喚中性的宦官,或許是順理成章。」
日本學者觀看秦始皇陵兵馬俑時,指出其馬俑都已經被去勢,其中勢指睪丸。
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沒有宦官文化,日本大正時期著名學者桑原鷺藏寫過一篇《中國的宦官》,他的書中說:「獨我國自隋唐以來廣泛採用中國的制度文物,但惟有宦官制度不拿來,這不能不說實在是好事。英國斯坦特曾經發表論文《中國的宦官》,一語道破:東洋各國如此普通的宦官制度在西洋卻不太流行,這完全托基督教的福。然而,我國絲毫不指望宗教的力量,竟然不沾染此一蠻風,豈不更足以自負。我們就此也必須十分感謝我國當時先覺者的思考辨別。」日本人類學家石田英一郎指出:「去勢本來是一種畜牧技術,被文明國家應用到宮廷生活中來。從文化史或文化圈來看,大陸文化要素未傳入日本或者日本未普及的,大部分直接或間接地屬於畜牧性文化系統。」